《酸甜自知》
常庆利1968年生于庄河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大连美术馆副馆长,师从当代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常庆利天资聪慧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对家乡的热爱使得他酷爱花、鸟、鱼、虫,并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常庆利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创作热情,他立足于传统,读先人的作品,临摹先人的精彩画作,从中领悟先人的创作真谛和艺术内涵,力求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自己的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没骨法”为南朝徐熙所创,不同墨色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这种画法只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画法独特而又受欢迎,故而久传不衰。常庆利的作品在学习先人“没骨法”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发展和创新。他继承虚谷、吴昌硕的绘画笔法,更以豪放灵活的大笔触,发挥自由奔放的想象,营造画面有韵有骨的气势,将景、意融为一体,将笔墨的自然流畅与强烈的浓淡对比结合起来,从而使作品水墨淋漓而不烂,枯中带润,苍莽华滋,产生美妙的交响音乐似的节奏感,同时又充分体现了画家高尚的人格精神、艺术品位及文化修养。作品《东篱清音》、《已凉天气未寒时》、《盛夏》、《酸甜自知》、《清音》等就充分表现了常庆利对“没骨法”的运用。在《东篱清音》中,作者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将我们身边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一农家菜地里,一只身手矫健的蝈蝈正从菜藤蹦到嫩绿的豆荚之上,微风拂来豆荚和豆叶摇动着,这一静一动形成明显的对比反差,从而更增添了生活中的情趣。若没有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和娴熟的笔墨技巧,是捕捉不到如此精彩瞬间的。
《东篱清音》
多年来常庆利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外出写生采风,为了画好花鸟草虫,常庆利经常去乡野郊外、田间地头,观察它们的习性,揣摩其特有的内涵,长期的深入生活,其笔下创作的花鸟鱼虫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他擅长画石榴和玉兰,为了捕捉精彩的瞬间,他几乎走遍了大连的近郊乡野,最后寻踪至山东枣庄万亩石榴园,身临其境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从而创作了《清秋》这幅获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的精彩作品。画面上苍老的石榴树那火烧雷劈,斑驳陆离的枝杆,那嶙峋多姿的山石及枝头累累的石榴,经过作者的层层勾勒,显得朴实无华、醇厚大方。同样在创作《古玉留香》作品时中,常庆利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为了将玉兰花冰清玉洁的娇媚姿态展现出来,他不辞辛苦多次光临北京西山大觉寺,历经三百年苍桑的玉兰树下徘徜着他的身影。那古老玉兰树杆的铮铮铁骨,那芳菲玉兰的扑鼻花香,震撼并感染着他的心灵,他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掌握其独特的韵律,冷暖并现,干温兼具,从而使整个画面风神摇曳,栩栩如生。《逍遥游》、《双清园》、《双寿图》、《松云高逸》都是他近期创作的精彩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常庆利独特的绘画风格,同时也享受着绘画艺术带给我们的愉悦之情。
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评价常庆利的画时说:“他为自己的画室 取名‘朴秋堂’。在他眼里,四季之中的秋季是生命的田园牧歌中最为醇厚的章节。家乡山村和几年来往返大江南北所到之处,秋天的景致便频频现于笔下;斑斓娇美的秋菊、珠圆浆满的红果;开口迎秋的石榴;野弥漫漫的山花……,画家心头对于土地的感念化作纵横交错的线,化作狼籍斑驳的点,点线交错间是生命节奏的铿然作响,喷涌而出的画家个人情感,与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气机一脉相承,神交而迹合”。在绘画创作中常庆利认为:“真正的聪明是在人前学人所长,人后用心品析,再下一番苦功夫去体会它。有所充有所补,正如海绵可以吸取许多水,而石头去一滴水也进不了它的深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二十多年来,常庆利这位当年痴迷绘画的少年已步入了不惑之年,但这位对“没骨法”执着追求的青年画家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刻苦精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故园幽事》获“新世纪全国中国画展”铜奖;《馨溪寒影》获2001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冰肌玉骨倍精神》获“纪念讲话六十周年”辽宁省金奖;《清秋》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古韵.春》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从常庆利创作及获奖的轨迹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位青年美术家创作的艰辛历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常庆利将会有更优秀的作品问世。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